高溫柴燒
環境に優しい薪焼き

信樂的土與火


 

「陶藝之森」優美的創作環境

各國陶藝家交流

信樂土性質讓許多陶藝家踢到鐵板

入窯準備工作

大穴窯內部

這堆大木頭讓我省了五萬塊的木材費

燒中火

昇溫曲線圖

出窯照

信樂土所呈現的火紅與翠綠色的落灰

手捏茶碗(古信樂土 燒1410℃)

大圓滿(古信樂土加太白土 重燒1410℃)

雙耳瓶(古信樂土加土篠原 重燒1410℃)

手捏茶碗(信樂太白土重 燒1390℃

      「信樂」是陶藝界熟悉的名字,位在日本滋賀縣的一個鄉間城鎮,因為有一座規劃完善的國際觀光陶藝村-----「陶藝之森」,而聲名遠播。「陶藝之森」是信樂小鎮裡的一個綜合型陶瓷博物館,包含產業館、研修館、展示館三大館舍,更有廣大的戶外展場、各式各樣的窯爐。

 

      2008年我申請一個月的短期研修創作,在陶藝之森的研修創作經歷與心得,提出來與愛好陶藝的朋友們分享其中的艱苦與樂趣。

 

      信樂給人第一個感覺是非常的鄉下,如同我們苗栗縣的大湖鄉山城,可是給人整潔舒服的感覺;交通的規劃特別尊重行人與自行車,每個人可以從容地在小鎮間散步、騎單車購物,小河流水清澈,幾乎看不到垃圾;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。相信到過陶藝之森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,這環境太美了,真是個創作的好地方。

報到後第一天早上,館員帶領我們熟悉地裡位置和工作環境,並介紹認識各國駐村陶友;與我同時期研修(2008年4月)的作者共八個國家14位,歐美國家的有冰島的Helga Birgisdottir 、比利時的Tree De Mits 、法國Catherine Gianola 以及荷蘭 Nel Banniel全都是女性,Nel Banniel已經是七十幾歲,她的創作精神與活力,實在令人佩服。美國只有Miles  Nielsen一位男士;亞洲則有韓國的金明柱、玄尚哲,和五位日本人丸山武彥、木村芳郎、北本祐二、井崎智子、谷內薰,台灣則只有我和助理王源堂兩人。同時認識各國陶藝家不同的陶藝創作風格,是一個難得的經驗,相信也是「陶藝之森」經營的迷人之處。

 

      選購好各種陶土後,第二天帶著愉快的心情到我的工作位,一切就緒後置開始練土。本以為可以放心創作,不過練土、揉土雖然順利,開始架接時發現信樂土跟台灣的陶土性質差異非常大,心理有一種不安的感覺。除了顆粒粗外,成型時也相當吃力;原本沈浸在櫻花美景的喜悅心情開始沉沒,且一想到預訂了3.5立方米的大穴窯,不但需要大量的坯體,又要用大量的木料時,這時整個心情好不起來,笑容也不見了。

 

      我用的「古信樂土」、「篠原」、「大原」含大量的長石顆粒及矽石,雖然很容易捏出粗型,但乾硬的時間很快又不容易修整,做大形作品需要一氣呵成,幾乎無法修整型體;台灣的陶土常需要一再停頓等土乾一點,再做修整、調整器型,土的性質完全不同;還好我在台灣就經常練製原礦土,但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土質,雖然在最短的時間就適應了,但要在短時間克服「土」的難題,還是讓我有踢到鐵板的感覺,前面兩件作品裂底後,調整創作的速度,在日本的第一件作品「三稜罐」終於在第三天順利完成。因為專注在解決自己「土」的困擾,無暇與其他陶藝家交流,等到作品陸續順利成型時,我才注意到各國陶藝家臉上都沒有笑容,全神投入在作品上,有些人甚至忙到半夜都不敢睡覺(進行到一半不能停止,一旦休息第二天做到一半的作品就毀了)。原來大家都有共同的課題,就是在特殊的「信樂土」遇相當大到麻煩。有一位女陶藝家最為嚴重,一星期還未完成一件作品,今天做明天壞;因為她有申請基金會補助,有時間的限制,館方只好出面協助,特別調練一種無收縮比的特殊陶土,讓她完成一件作品。我警覺到要在一個月內完成整個大穴窯的作品和燒製,在台灣可能不難,但在信樂的確是一大挑戰!事後才知大多數來信樂燒柴窯的人,都是幾個人合併一起燒小穴窯。難怪到日本前,館方一再確認:「你確定要租大穴窯嗎?」

 

      經過幾天的適應,我規劃前五天用手擠坯的方式完成10~15件大形作品,接著六天,用手捏方式完成中小形作品,最後用手拉坯及手捏的混合技法成型;由於「古信樂土」非常難拉坯成型,幾天下來「鋼刀」磨損一吋之多。十二天後順利完成百件作品,開始準備入窯工作。因為「陶藝之森」規定柴燒前坯體一定要素燒(為了避免坯體爆炸傷及窯體),而我要入窯時坯體還是濕的,與館方溝通後,特別例外同意讓我入窯(也是以時間不夠為理由;其實是我在台灣常有燒濕坯的經驗),第十四天入窯工作也順利完成了,比原先計劃還提早了十天。因為氣象播報下週將有大雨,決定提前燒窯。所以要在「陶藝之森」燒柴窯,天氣的多變也是在異地的創作的變數之一,應該及早有心理準備。

 

      「陶藝之森」的駐村費用相當便宜,例如單人套房一個月才一萬多日幣,唯獨燒柴窯的木柴費用相當昂貴,跟據館方經驗,燒一次大穴窯需要300捆松木,大約花費25萬日幣,相當台幣八萬多元。在燒窯前,我特地買了一批當地人當作廢木料的樹頭,因為是廢料所以才花六千日幣。這些木材是我這次燒窯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;因為日本燒柴窯非常公式化,館方準備的木材都是二十年以上的松木,裁切成同樣尺寸、再剖成同樣規格、捆成同樣重量;以便能達成「量化」的紀錄和分析。

4月25日,正式點火燒窯,小火階段我都是用又粗又濕的廢木頭,曾經被派到台灣TOTO廠的奧村先生看我坯體未乾就入窯,又用濕木頭當燃料,用質疑的口氣問我:「我真擔心你的作品會燒壞掉?」其實我在台灣的經驗,濕坯和濕木頭都OK;所以大膽地回答他:「だいじょうぶ 」

 

      當天晚上相當寒冷,約只有5-6℃,助理一早來開玩笑說:「我以為你凍死了!」他不知道我也冷到受不了半夜溜回宿舍睡。有意到陶藝之森燒柴窯的朋友,要注意山上氣候寒冷小心感冒。

 

      燒到第24小時只有300多度,館員用「安慰」的口穩說:「升溫有點慢!」。因為以他們的經驗這時候應該燒到500-700度左右,但到第二天晚上我就用這些廢木料就燒到1280℃。一早來上班的館員很驚訝!一夜之間爬昇了900度,是如何辦到的?奔相走告,各國的陶友也都陸續前來探班。第40小時已經1310℃,最後高溫達1360℃。開始持溫時才始使用館方提供的規格化松木。在高溫1300℃以上總共持溫9.5小時,只用掉了80捆松木。結果木料費總共花了74000,折合台幣約兩萬五。費用還是相當驚人,不過已經比預估的費用省了五萬多元,相當欣慰。

 

      因為我的日文程度還不佳,透過助理跟館方的討論,才得以知道十幾年來,大穴窯的操作過程,規格化的木材需用到200束至300束以上,燒窯時間需4~7日。這是「陶藝之森」建館以來,大穴窯燒成時間最短,燒成溫度最高(1360℃),所用木材最少的三項記錄。

 

      燒窯完後透過日本友人奧村杉夫先生,拜訪信樂在地的陶藝家神山清子、衫本睦子等人。他們對於這樣的柴燒方式,也有許多疑惑。並表示:如果這樣的燒成曲線是真的?日本從來沒有這樣的燒法。時間拖長以增加落灰量似乎是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美感的準則。也從來沒有人會想在低溫拖長(因為認為沒有「作用」);也很難有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爬昇高溫(大家都想昇溫,問題是時間若不拉長很難昇溫)。還有在這樣的高溫持溫,既耗柴又累人,為何只用80捆木材,令人匪夷所思。

 

      經過助理王源堂的翻譯,了解到日本信樂穴窯柴燒「用火」,以及和我多年來柴燒經驗的比較,有以下的差別:

日本信樂柴燒

林瑞華柴燒

燃燒室不設爐柵

軟火陰燒

架設爐柵及進風口

陽火

低溫昇溫快

低溫極慢,讓坯體與窯體慢慢吸收柴灰與熱能

高溫昇溫慢

高溫昇溫極快。讓吸收碳素的坯體快速變化,形成坯體的釉面。

高溫點在1260-1300℃

溫度達到1360-1400℃高溫

持溫24小時至數日不等

用時間拉長來達到落灰和質感的變化

快速衝到高溫後持溫,可減少中火燒窯時間,節省許多燃料。

約900℃開始調整還原效果

持溫時才開始調整還原效果

燒窯時間需4~7日

50-60小時

使用規格松木

木材不限

 

      美感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,信樂的柴燒經常用「揚灰」來曾加坯體表面自然釉的質感層次變化;欣賞土礦與火痕的互動。如「黑的灰」、「綠的釉」、「火的紅」。而我所追求的高溫柴燒之美則是:表現土礦本身內在的質地;將原礦土中的微量元素「燒」出來;有許多從未見世的細微變化,如寶石般或礦石般的質感,耐人尋味。當土胎達到釉化且與柴灰共熔所產生的肌里,取而代之的是更深邃的「自然釉」與結晶。

 

      此外還有一個心得,日本公部門支持陶藝推廣,以嚴格的審核、優費的方式,促使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到「陶藝之森」研修創作,每日將來自世界各國的陶藝工作者的創作「技法」、「過程」紀錄照相,做成資料,提供日本在地作者的參考,這是值得我們公部門學習的地方。透過日本朋友深入日本傳統柴燒工坊拜訪,「蜻蛉の目」石原雲樂先生,了解到信樂目前有一群柴燒愛好者,從醫界、公職、企業界退休後,雖然已屆中年,卻從頭學習傳統工藝與柴燒創作,為日本的傳統柴燒陶藝文化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,這種重視傳統文化的精神值得尊敬。

 

      回台後我在「竹南蛇窯」舉辦了「日本土與台灣火的對話」個展,獲得許多回響。深深感謝這些長年來支持我的朋友們,在此未能一一言謝。部份作品我又在「如意登窯」陸續重燒,從1380℃至1410℃將古信樂土、信樂太白土的高溫極致,呈現出另一種柴燒質地之美。

 

      雖然同樣的土礦在不同的窯爐燒製,會呈現不同的樣貌,但我認為影響柴燒質感變化最重要的原因有二:一是溫度的高底、二是時間的長短。例如「古信樂土」在1360℃,長石會呈現「雪花」、「梅花」的效果,當地的陶藝家也追求「翠綠色」如蜻蜓眼睛般的自然落灰;而經過我1410℃重燒,長石已經達到鐘乳石礦般的變化萬千的效果;太白土經過1390℃的重燒,呈現寶石般的火紅,其質地溫潤如玉與信樂常見的「土色橘紅」有很大的差異。古信樂土加太白土1410℃重燒後,土的礦味和火味,甚至「灰」的效果都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北極的冰原景象;回歸大自然的另一種原貌。

 

      我相信「信樂土」經過我個人高溫柴燒的方式,呈現出另一種質地的美感,是信樂當地的作者所罕見的,因此厚顏提出來與喜愛柴燒的朋友分享。